死亡是關於自我的沉思,無我就是對死亡的順應和接納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文/荔枝)哲人說,擁有生命的代價,就是要忍受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開始是一個巨大的偶然,但生命的最終結束,卻完全是不由分說的必然。不管死亡之後是否有另外一個世界,但若我們不再有聯系,那就意味著死亡是永恒的隔離。這樣的隔離,足以讓我們珍惜今生。
死亡本是“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於是探討死亡體驗就成為人類生命研究中最奧秘、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美國著名哲學博士兼醫學博士調查瞭150名“死”而復生的病人後將研究成果寫入本書。他從大量的案例中歸納出十餘種瀕死體驗,並用實例進行描述。作為一傢之言,本書向死亡這一科學的神秘王國進行瞭可貴的探索,它不僅對醫學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人們的生活哲學、死亡態度也將產生影響。因而本書出版後即暢銷世界,從1975年至今其重版數已達50次之多。
盡管瀕臨死亡的情況各不相同,具有這類體驗者的類型也大有差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在對這些體驗本身的敘述中,有一種驚人的相似之處——難以名狀。我們對語言的一般理解,有賴於具有共同體驗的廣大集體的存在,而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參加瞭這一集體。那些瀕死者所體驗的事情,恰在我們共同享有的體驗之外,因此不難發現,在他們要表述自己的體驗時,便會有某些語言上的困難,事實上,情況正是這樣。有過這類體驗的人一致認為,他們的體驗是不可言喻的,也就是說是“難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