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職場“草莓族”嗎
文章分類:職場指南
你也會想看的:
"草莓族"一詞最早出現在1993年,臺灣作家翁靜玉的《辦公室物語》一書中。後來,職場人則取草莓光鮮亮麗、甜中帶酸的生澀,以及在溫室中長大、一捏就破的特性,來稱呼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一代,形容他們抗壓能力弱、說不得,更罵不得。他們很多人踏上職場沒一年,卻換了好幾個工作。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楊東說:"我們做臨牀調查時,發現'草莓族'越來越多,尤其是在'80後'和'90後'中間。"
楊東介紹說,"草莓族"的主要特性,包括抗壓性低、受挫性低、穩定度低、學歷高但操作能力差,重視外表、物質與享樂,個人權益優先於羣體權益。這類人"命令不得"、"說不起",不然就會鬱悶、鬧情緒,甚至可能尋短見;遇到問題,容易退縮、甩手不幹。不少用人單位抱怨,"草莓族"們工作要錢多、事少、離家近,工作沒什麼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或高薪工作,就見異思遷。他們自尊心特彆強,領導說話稍微重了就辭職不幹。
"'草莓族'的抗壓能力較差。
第一,心理素質差。'草莓族'大多家庭物質條件較爲富足,許多人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呵護備至,因此很少會遇到真正不順心的事。同時,應試教育模式似乎更注重學歷培養,在以至於孩子應試能力強,社會適應能力弱,很小的挫折都能壓垮他們。"楊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