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有選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非常榮幸受邀參加《解放日報》的文化講壇,我聽說“文化講壇”之前來過很多各界名人,是個很有品味的講壇,榮幸之外又有瞭一些擔心,擔心我的到來把這個講壇的品味弄低瞭。主辦方讓我第一個發言,我覺得這個安排很貼心,如果讓他們三位先講,我就沒什麼可講的瞭,對聽眾而言這個安排也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
今天講壇的主題是“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我還是從我的工作說起吧。盡管對於什麼是幸福生活,不同的人理解會不盡相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於幸福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不盡相同,但是我相信大多數普通人的幸福人生願景裡都會包含甜蜜愛情和美滿婚姻的元素。《非誠勿擾》這個節目在當下的中國走紅正是因為滿足瞭人們這方面的訴求,我聽說,不少兄弟臺在研發復制類似節目時,在為究竟采用“男選女”還是“女選男”的模式而糾結,我認為隻有“相互選擇”才好。我今天講的主題就是——有選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在婚姻這件人生大事面前,不到一個世紀以前,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幾乎沒有選擇的,而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然,我並不認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婚姻就一定不幸福,自由戀愛的婚姻就百分之百幸福,但是追求自由是人類不可遏制的天性,自主選擇婚姻也必然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向和標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中國人的婚姻中,自由戀愛是一種選擇,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介紹也是一種選擇。再往後,婚介所的出現又多瞭一種選擇。再往後,各種媒體幾乎都可以承載征婚的功能,人們在面對婚姻問題的時候選擇越來越多。我認為,每多一種選擇就意味著一次進步。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現在選擇婚姻的方式多瞭,為什麼離婚率卻上升瞭呢?我認為,離婚作為現代婚姻的選項之一,它的出現和存在恰恰是婚姻質量的保障之一,它使得人們可以通過合法和公平的方式結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封建社會沒有離婚,隻有休妻,撇開對女性不公平這一層不說,誰能說那個時代的婚姻質量比現在高呢?封建時代的婚姻悲劇正是由於當事人的沒有選擇,人們既不能選擇婚姻對象,更無法選擇結束不幸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