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人性抵達“光明的地方”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寧夏枸杞廣告詞
文/單士兵)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充當自己傢庭倫理劇的主角。到人生謝幕的時候,很多人或許會叩問,在人生某個時刻,人性為何會出現淪喪與泯滅?
11月14日,就看到三條新聞,都與親情倫理有關,都在顯現人性淪喪的殘酷。
第一幅畫面。在南京街頭,一個老漢,穿著舊夾克,臟兮兮的牛仔褲,操著一口外地方言,胡亂揮動著扁擔,不停發泄內心的悲憤。旁邊,是拉鏈壞瞭的編織袋。老漢姓張,舉全傢之力,供養瞭兒子考上南京的大學。兒子畢業後,留在南京娶妻生子,成傢立業。
張老漢從湖北老傢到南京,想進兒子傢,去看看孫子,被兒子嫌棄太寒酸,怕丟人不讓進傢門。那一刻,老人當街下跪,老淚縱橫,最後含恨決定連夜趕回老傢。曾經的望子成龍,哪曾想到成龍後的孩子做不回人。
呼喊著“救救孩子”的魯迅,留下過一句經典名言——“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瞭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張老漢以前一定覺得,相較於他那貧困的鄉村,在南京上學成傢的兒子,是到瞭“光明的地方”。
光明到底在哪裡?現在張老漢一定明白,不在城市的美侖美奐,燈火璀璨,而在人性的光亮溫暖。兒子的人性迷失,不顧親情倫理,讓他跪倒街頭哭訴,那一刻,他同樣在吶喊著“救救孩子”。他的孩子是成年人,但沒有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