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高粱能否釀就民生的美酒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
文/時言平)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傢鄉高密迅速被當地名流升格為“中國文學的高地、聖地”。各種“莫言效應”,也在這片土地上發酵:舊居被成為膜拜的聖地,小院落裡的蘿卜、山藥豆也有瞭文化的基因;農傢樂老板將飯莊改名為“紅高粱莊園”,主題圍繞著莫言;各種收藏熱也瞬間高漲……無論民間廟堂,莫言都成為爭相搶占的資源。
最引人註目的,當屬高密政府決意推出的“萬畝紅高粱”計劃。據說為瞭唱好這臺以莫言為主題的文化戲,高密準備投資6.7億打造旅遊帶,包括莫言舊居周圍的莫言文化體驗區、紅高粱文化休閑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紅高粱文化休閑區,將花千萬元種植萬畝紅高粱,莫傢所在轄區管委會主任范琿表示“賠本也要種”。據10月18日《新京報》)
盡管莫言及傢人希望這種“莫言熱”能夠盡快冷卻,但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莫言喜歡高密的平靜,卻無法拒絕高密鄉親和政府的興奮和狂熱。當然,這也是應該被理解的,某種意義而言,公眾人物的聲名,本身就是種公共資源。
文化需要記憶來承載,記憶又需要物化的符號來延續。高密政府花巨資打造包括“萬畝紅高粱”計劃在內的旅遊帶,對於制造文化符號、延續莫言的價值,顯然大有裨益。作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坐標,莫言的價值需要依靠某種形式來承載和延續。由紅高粱想到莫言,想到中國文化曾經抵達的文化高地,這片高粱地必將因為莫言而變得更富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