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年輕人會成為悲催一族嗎?
文/王樹彤)去年4月我參加博鰲論壇期間,在談到年輕人安全感的問題時曾發過一條微博:“年輕人不要試圖追求安全感,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周遭的環境從來都不會有絕對的安全感,如果你覺得安全瞭,很有可能開始暗藏危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是你每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而真正的歸屬感,在於你的內心深處,對自己命運的把控,因為你最大的對手永遠都是自己。”不過有趣的是,這句話後來在微博世界裡非常搞笑地成瞭李嘉誠的名言,並被大量轉發。
昨天看瞭《南方周末》的重頭報道《三千本碩畢業生爭當清潔工“掃大街也是公傢的人”》,又令我想起去年談論過的“安全感”話題。這些競爭清潔工崗位的高學歷畢業生,看重的並不是清潔工作本身的高尚,而是“事業編制”,所謂拿到“事業編制”即獲得瞭所謂的“安全感”,“安全感”已成為當下社會年輕人關心的首要話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他們的傢長,都把體制等同於安全感,紛紛向體制內尋找安全感。年輕人正主動或被動地迷戀上瞭體制內的生活,爭做“公傢的人”,我不得不說,這是時代的倒退。多年前被拋棄的陳舊觀念,如今又被撿瞭回來。
我這裡跟大傢分享兩個來自不同傢庭背景的故事。一是我認識的一位小區保安,夫婦倆都是國企下崗職工,俗稱“4050”,年輕時吃的是響當當的“公傢飯”,都以為會在一傢國營企業幹一輩子,所謂:“政府不垮,我們不垮”。而事實是,夫妻雙雙遭遇下崗,被買斷工齡,丈夫最終做瞭小區的保安,妻子在一傢私營服裝店做營業員,拿著最低的工資。然而,有意思的是,雖然有過這樣人到中年被拋棄的經歷,他們卻一定要自己已經大學畢業的兒子考公務員,因為仍然認為“隻有進體制才有安全,幹什麼都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