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讓烏托邦的理想不會消失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創業:吸引創投資金的六個步驟
自十六世紀托馬斯·莫爾發表《烏托邦》1515)以來,產生瞭無數類似的文學作品。“烏托邦”意味著一個理性、平等和大公無私的社會,同時也意味著它是人類尚未實現的美好理想。到瞭二十世紀,當這個理想迫近實現時,創造觀念的知識分子們卻陷於恐懼,開始產生瞭許多反烏托邦的作品。
可以說,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思想構成瞭二十世紀的核心政治觀念。盡管這兩類作品都是虛構性質的,但就人類觀念的實現而言,烏托邦作品是想象的、理想的,反烏托邦作品卻是實踐的、現實的。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的烏托邦理想得以實現的社會,在未來大概也看不到這個可能性,倒是反烏托邦在上個世紀得到瞭實證。
今天的讀者大都熟悉三大反烏托邦小說,它們是札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我們》寫於1925年,赫胥黎和奧威爾在寫作前都曾讀過這部小說。可以說,俄羅斯和東歐是產生反烏托邦作品最早的地區,那裡的作傢體驗瞭無產階級專政,最早預見到現代極權的威脅。
保加利亞詩人克裡斯托·塞平斯基就是這樣一位預言傢。他生於1898年,卒於1923年,隻活瞭25歲。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寫下瞭一篇反烏托邦的寓言,時間上甚至還早於札米亞京。寓言的名字叫《階梯》,講的是一位年輕人看到民眾的苦難,決心要徹底改變這種人類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