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築設計第一人:貝聿銘
貝聿銘,着名華人建築師,1917年出生於中國蘇州獅子林貝家,爲中國銀行創始人貝祖怡之子。17歲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築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深造,38歲那年創立貝氏建築師事務所。迄今爲止,他的作品有70餘件,包括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巴黎羅浮宮的金字塔、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等。貝聿銘個人曾9次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設計獎及法國建築學院金獎、日本帝賞獎和普利茲建築獎,其中普利茲建築獎相當於諾貝爾獎,是建築界最高榮譽。業界評價認爲:他擅長表達抽象的力量,在才華變成建築品質的神祕工作裏,精緻、抒情和美麗使他的建築充滿人性的光芒。
違背父命,展現建築天分
1935年夏天,18歲的貝聿銘高中畢業了。他就讀的聖約翰中學是中國最着名的高等學府——聖約翰大學的預科,他可以直升聖約翰大學。但是他放棄了。父親貝祖詒希望長子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他認爲英國的教育不僅嚴格,而且規範,何況貝祖詒與英商的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的銀行家有密切交往,他自然盼望長子能接自己的班。但是,貝聿銘另有想法。當時,一部由賓·克羅斯比執導的《大學幽默》在上海放映,電影以幽默、輕快的手法描述美國大學校園風情,與其它國家的傳統大學氣氛形成明顯反差;另外,父親推薦的幾所學校都沒有建築設計專業,而當時貝聿銘對建築設計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說:“我沉醉在建設一幢和飯店一般高的大樓的設想中。當時這種想法對於我就像登月旅行對於今天的小青年一樣令人激動。我斷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名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