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道德的成本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珍惜糧食的名言
我見過一份唐朝公務員放假安排表,覺得他們的假期真是又長又詭異,比如:父母住在三千裡外,每隔三年有三十天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親去世,強迫辭官三年;親身授業的老師去世,給假三天;個人的忌日,給假三天。
放的假很多,我隻揀瞭這麼幾條。看完之後,我第一反應是:真是人性化管理啊。繼而又覺得不對,更合適的說法是放的假很多,我隻揀瞭這麼幾條。看完之後,我第一反應是:真是人性化管理啊。繼而又覺得不對,更合適的說法是,社會通過制度,在支付道德的成本。
我們一直以為道德是人性一種隱蔽但是確鑿的存在,在個人身上,一經挖掘就大放光明,招之即來,揮之不去。但道德是需要成本的,寬泛地說,我們要去掉身上的動物性就要付出代價,比如原始,老人不頂用瞭就扔到山上自生自滅,周公之後,才覺得需要花錢花人,把老人養起來。細致地算,道德當然需要時間成本,比如:如果我老師去世,我到底要不要去送行?去,就要請假,請假就要扣錢,扣錢就要落後於別人,落後就成瞭弱勢群體,成瞭弱勢群體就得很難翻身……如果在唐朝,社會則默許我去祭奠,去料理後事。
唐朝的放假安排,現代人看起來未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