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筆下的“明朝那些事兒”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興趣離成功最近
文/嚴傑夫)明史向來是國史研究領域的“顯學”,不僅是因為這是五千年中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也是因為朱氏王朝276年的國祚,遺留下的史料可謂汗牛充棟,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可供後人想象或演義。君不見,那套《明朝那些事兒》常年高居歷史類圖書榜單之首,就連方舟子這樣的網絡紅人都要“戲說”一把明史,以顯示一下自身的學識。
然而,殊不知浩如煙海的明史資料,或由於作者立場各異,或由於為社會現實考量,各種史料文獻的記載間有太多的抵牾,讓人很難分辨其中真假。即使如那個年代的學人著作,諸如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張岱的《石匱書》,都難免有闕誤之處,更不用提如今這些四處流傳的野史瞭。當代著名明史學傢陳寶良言“明季野史,多達千傢。記載歧出,桀訛甚多。”對如此多的史料“去偽存真”,不得不用考證、訓詁這些傳統的治史方法,這就要求治學者有龐大的閱讀量。著名明清史傢孟森曾對史料根據可靠性分作若幹等級,“其最初未經文人之筆點竄者,有如塘報,有如檔子,有如錄供,此可謂初級史料。至於入之章奏,騰之稟揭,則有紅筆揭帖,汗牛充棟,已為進一步史料。至科臣所抄,一方下部議行,一方已錄送史館,其中已微用文史句例點改,此則與史料發生關系,又為進一步之史料。館臣據此按日排纂,謂之日錄,與記錄王言之起居註,皆以日記,居然史之一體矣。而其距勒為正史,則等級尚遠”。如此多類目的史料,隻有那些真正去一層層爬梳的人,才有資格擔當起“秉筆直書”的史官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