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文章分類:散文精選
你也會想看的: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我今天想講的是:制度性教育該教而沒有教的兩件事。
合群,曾經是我們從小到大“德育”的核心。個人在群體中如何進退貫穿整個儒傢思想,我們是一個習慣群聚的社會,在行為舉止上,我們喜歡熱鬧,享受呼朋喚友的歡樂;在思想判斷上,我們用“集體公審”或者“拉幫結派”的方式思考事情;在時間分配上,我們的學習表塞滿課程和活動;在空間配置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群體“相濡以沫”。獨思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不在我們的課程設計裡。
把這個問題說得最透徹的,我認為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他在1941年就指出當時的大學課程設計是有問題的,因為課程以“滿”為目標,不給學生“獨思”的時間。
在你們醫學院四年或七年的學習過程中,諸位想必學到瞭各種技術,但大學課程不容許學生有時間進行個人修身的“獨思”。試想,一個不懂得“觀察、欣賞、沉思、體會”的人,可不可能是一個好的醫生?或者說,會是一個第幾流的醫生?
“慎獨”,其實就是在孤獨、沉淀的內在宇宙裡審視自己在環境中的處境,剖析人我之間的關系,判別是非對錯的細微分野;“慎獨”是修煉,使人在群體的沉溺和喧鬧中保持清醒。這,大學教瞭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