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的發現
文章分類:歷史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李昌德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的細菌學家弗萊明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實驗室。在實驗室裏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齊齊排列着很多玻璃培養器皿,上面分別貼着標簽寫着:鏈狀球菌、葡萄狀球菌、炭疽菌、大腸桿菌等。這些都是有毒的細菌,弗萊明收集了它們,是在尋找一種能夠制服它們,把它們培養成無毒細菌的方法。尤其是其中的一種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葡萄球狀的細菌,存在很廣泛,危害也很大,傷口感染化膿,就是它在“作怪”。
弗萊明試驗了各種藥劑,力圖找到一種能殺它的理想藥品,但是一直沒有成功。弗萊明來到架子前,逐個檢查着培養器皿中細菌的變化。當他來到靠近窗戶的一隻培養器前的時候,他皺起了眉頭,自言自語道:“唉,怎麼搞的,竟然變成了這個樣子!”
原來,這隻貼有葡萄狀球菌的標籤的培養器裏,所盛放的培養基發了黴,長出一團青色的黴花。他的助手趕緊過來說:“這是被雜菌污染了,別再用它了,讓我倒掉它吧。”弗萊明沒有馬上把這培養器交給助手,而是仔細觀察了一會兒。使他感到驚奇的是:在青色黴菌的周圍,有一小圈空白的區域,原來生長的葡萄狀球菌消失了。難道是這種青黴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狀球菌殺滅了嗎?想到這裏,弗萊明興奮地把它放到了顯微鏡下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