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鐵血男兒——廖承志
廖承志,1908年生,廣東惠陽人,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父母廖仲愷、何香凝先生,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這使他從小就接受了革命的薰陶。他通曉五種外語,擅長書畫、詩詞、戲劇。他一生中的許多時光都是在監獄中度過的。有人統計,他每七天當中,就有一天是在牢裏度過。前四次坐牢是在國外,其中三次在日本,一次在荷蘭。後兩次是被國民黨逮捕的。還有一次是受張國燾的迫害,被內定“槍決”,但因情況特殊被銬着手銬隨軍走完了長征,稱之爲“流動坐牢”。廖承志一生命運坎坷,然而在逆境中,他卻能笑對苦難,時刻表現出其瀟灑、豁達、幽默、風趣的一面,體現出堅強的意志。
異國他鄉遭拘捕
廖承志在父親和周恩來的影響下,積极參加學生運動。1925年6月廣州沙基慘案發生時,走在遊行隊伍前面的廖承志遭英軍開槍射擊,打飛了帽子,差點送命。同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右派殺害,年僅17歲的廖承志失去了父親。爲防止再遭謀害,母親何香凝把他們姐弟倆送到了日本。廖承志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並參加了中共東京特別支部領導的學生組織,因參加反日大同盟,曾兩次被捕。1926年夏,因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廖承志被日本警方拘捕並強行驅逐出境。此後在德國漢堡和荷蘭海牙,因領導中國海員運動,也遭拘捕並被驅逐出境。在荷蘭海牙監獄不久,他就學會了一些荷蘭語,有時還會用荷蘭語和別人開玩笑,因此各色各樣的人都樂於和他接近。當別人問起他坐“洋牢”的滋味時,他幽默地解嘲道“還好,還算文明”。廖承志曾自我調侃說,我沒有算過命,但命中註定要遭牢獄之災。當時,國內隨着大革命的失敗,廣州起義被鎮壓,白色恐怖加劇,鬥爭形勢更加嚴峻,然而廖承志依然義無反顧,於1928年春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