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的歷史故事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爲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於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羣衆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爲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佈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爲「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蔘加了革命黨。爲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爲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爲激烈。
導火事件
保路運動亦稱“鐵路風潮”。1911年(宣統三年)5月,清政府以鐵路國之名,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爲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爲宗旨,參加者數以10萬計。清政府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志會代表,槍殺數百請願羣衆。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並在同盟會龍鳴劍、王天傑等人組織下,掀起武裝暴動,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成爲武昌起義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