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髮令的歷史故事
中國清代初期強迫漢人仿照滿人習慣剃發的法令。順治元年1644)頒佈。滿族男人頭髮剃去前額和四周,留存頭髮編成辮子垂之腦後。清在關外時,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歸順或被擄去的,都要以剃發作爲標誌。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後,即宣佈京城內外軍民人等盡行剃髮以示歸順,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久被迫停止。二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清廷乃於六月再次頒佈剃髮令。規定京城內外以10日爲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後也以此爲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髮,衣冠服飾也要遵從清制,違抗者殺無赦。剃髮令的頒佈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反對,觸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鬥爭。
順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攝政王多爾袞在給故明內外官民的諭旨中下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是爲剃髮令。漢人的習俗,原本是將頭髮束在頭頂;而滿人的習俗,則是在頭髮中間編成髮辮,垂於腦後,周圍剃去。強制漢人剃髮,改變民族習俗,實質是要在精神上征服漢人,自然引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二十四日,多爾袞鑑於清統治尚未穩固,宣佈收回成命,允許漢人照舊束髮。順治二年1645)六月十五日,清廷在消滅了南明福王政權之後,認爲自己的統治已經穩固,再次頒佈剃髮令。宣佈自佈告發出後,京城內外軍民限十日內剃髮,各省軍民自部文到日起也限十日內剃髮。剃髮令措詞極其嚴厲:“遵依者爲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但是,這不僅沒有嚇倒大江南北的漢民,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反抗情緒。廣大農民、工商業者,有氣節的士大夫和中小地主、總分官僚豪紳,都堅決反對剃髮。此後,隨着清軍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更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剃髮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