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慶:真誠從來就不吃虧
文章分類:財富人生
你也會想看的: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用心衝好一壺濃濃的功夫茶,講述18歲以後的創業故事,38歲的林國慶語速不緊不慢:“功夫茶需要慢慢地品味。”
像鷹一樣捕捉商機
在不少下屬和同行的眼裏,甘肅蘭州鴻安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林國慶的“發家史”十分傳奇。帶着2000元錢,1990年,林國慶從福建莆田老家北上蘭州,傾其所有盤下同學慘淡經營的一個路邊店,開始自己的陶瓷專賣。不過3年,成爲多家陶瓷知名品牌的西北總代理,年銷量在四五百萬元以上。又一個3年後,已穩坐蘭州陶瓷生意頭把交椅的林國慶,主動壓縮自己的銷量,建起大型陶瓷石材批發市場,接納陶瓷經銷商300多家。再一個3年,林國慶將自己的事業拓展到了北京,還是同樣的行當,也做得順風順水。就在去年,他又成功地將北京的陶瓷市場轉型爲汽配市場。
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和許多南方創業者一樣,在蘭州站穩腳跟後,林國慶迅速帶出了一大批家族成員,不少人就在公司任職。可到第二個3年,公司步入正軌後,他開始規勸包括妻子在內的所有家族成員退出公司經營。現如今,集團所屬4家公司、80多個管理崗位,無一個家族成員。不僅如此,當許多懷揣夢想的北方創業者選擇“孔雀東南飛”的時候,生於海濱的林國慶卻將全家的戶口遷到了蘭州,做起了地道的西北人。“應該以事業爲中心。”林國慶舉止溫文爾雅,可談起對商機的把握,眼裏透着鷹一樣的敏銳:“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發展機會。一旦盯住,就要全力捕捉。”敏銳讓林國慶掘得了陶瓷行當的第一桶金。“1992年,當我還在爲一塊瓷磚掙兩三分錢努力的時候,有一天,店裏來了一個負責賓館基建的人,一開口就要3萬片瓷磚,可他手裏拿的樣品我從來沒有見過。意識到這可能是今後瓷磚流行的趨勢後,我當場答應來人的要求,並留下樣品。順着他提供的線索,在一家國有建材公司的倉庫見到了同樣的瓷磚。看貨的瞬間,我記下包裝箱上廠家的電話。電話打過去,我激動了,建材公司要價3.8元一塊的磚,廣州廠家1.5元就可以發貨。毫不猶豫,籌足錢,帶着樣品我就上了南下的火車。”
像鷹一樣捕捉商機
在不少下屬和同行的眼裏,甘肅蘭州鴻安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林國慶的“發家史”十分傳奇。帶着2000元錢,1990年,林國慶從福建莆田老家北上蘭州,傾其所有盤下同學慘淡經營的一個路邊店,開始自己的陶瓷專賣。不過3年,成爲多家陶瓷知名品牌的西北總代理,年銷量在四五百萬元以上。又一個3年後,已穩坐蘭州陶瓷生意頭把交椅的林國慶,主動壓縮自己的銷量,建起大型陶瓷石材批發市場,接納陶瓷經銷商300多家。再一個3年,林國慶將自己的事業拓展到了北京,還是同樣的行當,也做得順風順水。就在去年,他又成功地將北京的陶瓷市場轉型爲汽配市場。
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和許多南方創業者一樣,在蘭州站穩腳跟後,林國慶迅速帶出了一大批家族成員,不少人就在公司任職。可到第二個3年,公司步入正軌後,他開始規勸包括妻子在內的所有家族成員退出公司經營。現如今,集團所屬4家公司、80多個管理崗位,無一個家族成員。不僅如此,當許多懷揣夢想的北方創業者選擇“孔雀東南飛”的時候,生於海濱的林國慶卻將全家的戶口遷到了蘭州,做起了地道的西北人。“應該以事業爲中心。”林國慶舉止溫文爾雅,可談起對商機的把握,眼裏透着鷹一樣的敏銳:“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發展機會。一旦盯住,就要全力捕捉。”敏銳讓林國慶掘得了陶瓷行當的第一桶金。“1992年,當我還在爲一塊瓷磚掙兩三分錢努力的時候,有一天,店裏來了一個負責賓館基建的人,一開口就要3萬片瓷磚,可他手裏拿的樣品我從來沒有見過。意識到這可能是今後瓷磚流行的趨勢後,我當場答應來人的要求,並留下樣品。順着他提供的線索,在一家國有建材公司的倉庫見到了同樣的瓷磚。看貨的瞬間,我記下包裝箱上廠家的電話。電話打過去,我激動了,建材公司要價3.8元一塊的磚,廣州廠家1.5元就可以發貨。毫不猶豫,籌足錢,帶着樣品我就上了南下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