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權威的作文
篇一:權威與迷信高考滿分作文高考優秀作文美文欣賞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名師講解免費下載
權威與迷信
北京陳曦
據說,解放前,英國哲學傢羅素到中國講學,一上講臺,他就提出一個問題:“2+2=?”雖然連小學生都知道這個答案,但是大傢想:羅素是一個大哲學傢,他提這個問題,必有深奧的道理,決不會那麼簡單。於是面面相覷,竟無一人做答。最後,還是羅素自己說“2+2”就等於4嘛!
“2+2=4”,這是眾所周知、顯而易見的事實。為什麼竟無人回答呢?原因在於提問者是有名的權威,是大哲學傢,那就必有其特殊的、玄妙的理論。於是,人們在“權威”二字的壓力下,產生拘謹、怕出醜的心理,竟連最簡單的事實都不敢承認。權威的威力竟超過瞭真理,多麼令人驚嘆啊!
像這樣迷信權威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當人們因事實與權威理論不符而迷惑時,往往以“他是公認的權威,不會出錯”為由,放棄自己的正確觀點,但是要知道,那些偉人和科學傢之所以成為權威,正是因為他們不迷信以前的權威,尊重事實,敢於提出不同的看法、設想。如果伽利略完全迷信於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就不會有其日後的成就;假使魏格納屈從於當時公認的權威性理論,就不會提出“大陸漂移說”;倘若愛因斯坦不從牛頓的經典力學中擺脫出來,也不會有相對論。由於他們敢於向權威挑戰,以事實為標準,才創立瞭符合客觀實際的新理論,並被實踐證實而成為權威。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我們不能否認權威和他們的理論為科學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但必須認識到:不存在無條件的,永遠適用的完美理論。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前人的理論,總是被後人不斷補充、完善和發展,沒有這種發展,科學就會停止不前,也不會有人類社會今日的繁榮。這種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是可貴的,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