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歷史不完美》:理性思考近代史
自從2011年辛亥百年紀念開始,眾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學者持續火熱,知名的有雷頤、張鳴、楊早、楊奎松、楊天石、馬勇等,不少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可以組成個“近代史研究所學派”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馬勇,他的研究以晚清政局為主,從戊戌變法、庚子國難到辛亥革命都有涉獵。最為欣賞的是他對歷史人物抱著一種理解、同情的態度,這種態度甚為罕見,在他的新著《容忍歷史不完美》中更有所體現。
《容忍歷史不完美》一書是為瞭“重構晚清記憶”來寫的,這在序言中講的很清楚。全書所收的文章,基本上涵蓋瞭晚清的眾大歷史事件,從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皇族內閣,“海選”大阿哥,一直到義和團運動,中日爭奪東北亞局面都有所論述,並著重寫瞭慈禧太後、翁同龢、袁世凱、攝政王載灃、康有為、梁啟超等晚清重要歷史人物,並通過每一篇的小標題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如“皇族內閣錯在哪兒”、“為什麼是端王爺傢的”、“毀於攝政王”等,都值得細讀。
在過去的年代,晚清一段歷史往往簡單地被解讀成中國的屈辱史,那些清朝統治者一律解釋成腐朽無能。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單粗暴,導致的是更多的歷史細節被後人忽略,進而蒙蔽瞭更多的歷史細節。首先來說,清代統治者本著“傢天下”的觀念,他們是不可能不愛國,不可能存心去毀中國的。他們不可能把資產轉移到海外去,國傢毀瞭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從慈禧太後到袁世凱,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認為對中國有好處。隻因時代、個人思想等方面的局限而做出瞭錯誤的判斷。因此,以往慈禧太後反對改革、盲目排外的說法站不住腳,而慈禧如何謀殺親侄子兼親外甥光緒更是小說傢言。正如馬勇所寫:“雙層血緣近親是載湉光緒)被慈禧太後看中的主要原因,不存在為瞭操縱、便於控制等理由。”再有,清末名臣們雖然有“犯二”的時候,但大多數不是昏庸之輩。因為古人也不傻,誰也不想把國傢的命運交給糊塗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