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圖書館的賺錢藝術
文章分類:人生哲理
你也會想看的:準高三生,暑假你們準備好瞭嗎?
全荷蘭人口加起來也就1700多萬,但一本書的發行量能過百萬。這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呢?
想靠文學掙錢的出版社很多,想靠文學和文學活動掙錢的人也很多,但能掙到錢的不多,掙得好看的更少。
其實,“曲徑通幽”是個好路子。
要足夠曲,還要曲得精致、高雅、有品位,曲得寬廣、開闊、有氣象,這樣去掙文學的錢,掙得個盆滿缽滿,人傢還覺得你是在藝術地搞公益事業。
這一番感慨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圖書周。
前些日子有幸參觀瞭圖書周的場地,幾排改造過的廢舊大廠房,一副煙熏火燎的二戰模樣。推開門,裡面也黑燈瞎火的。但是燈一亮,展廳的氣勢就出來瞭,大的鋪上草坪就可以踢足球,很像北京的798,陳舊反而更顯得莊重。
這些寬廣的空地,每年3月都會被分割設計,擠滿瞭展臺、攤位和所有與書有關的部門和人,出版人、作傢和讀者在各個大廠房裡亂竄。
今年8月底的北京書展上,荷蘭是主賓國,大隊人馬開到瞭中國。對一個有七十多年“圖書周”老傳統的阿姆斯特丹來說,裡應外合的機會不容錯過:他們在這些大廠房裡整出瞭一個分會場,北京有的他們都有,同步直播書展的盛況,利用北京的互動氣氛,繼續做荷蘭本土和歐洲的版權和圖書交易。這說明這幫傢夥眼神好,逮著機會就想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