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種態度,常樂是一種情懷
文章分類:人生哲理
你也會想看的:富大膠帶董事長袁立:爲錢途培養富翁
『人生哲理』知足常樂,很符合儒傢的“中庸之道”。一切行為適中、折衷為宜,不能什麼也不追求,也不要過分追求,凡事講究個“度”。簡言之,就是對幸福的追求持一種極易滿足的態度。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裡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是痛苦不堪。
古人的“佈衣桑飯,可樂終生”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復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瞭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曾國藩認為人生一切都“不宜圓滿”,以免樂極生悲,名其書房為“求闕齋”,體現瞭知足常樂的智慧。林語堂說半玩世半認真是最好的處世方法,不憂慮過甚,也不完全無憂無慮,才是最好的生活,這流露瞭知足常樂的幽默。
知足是一種處事態度,常樂是一種幽幽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貴在調節。這是一種人生底色,當我們在忙於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時候,知足常樂,這種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寧靜與溫馨對於風雨兼程的我們是一個避風的港口。休憩整理後,毅然前行,來源於自身平和的不竭動力。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會多一些從容、多一些達觀,從而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