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放牛娃的博士論文後記,比論文本身更震撼
文章分類:勵志文章
你也會想看的:一個雞蛋的溫暖
一個放牛娃的博士論文後記,比論文本身更震撼
又到瞭研究生論文答辯的高峰季節。每次收到論文,我習慣首先看的,是最後面的作者後記。假如寫得真誠、精彩,那是比論文本身更好看的篇章,因為你從文字背後,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在這個時代中的心路歷程。
本文作者是一位放牛娃,從安徽潛山一個小山村,最後考入北大。其在底層社會所經歷的種種人性之惡和苦難中的點滴溫暖,曾經讓許多與他有相似命運的莘莘學子產生過強烈的共鳴。論文獲得瞭2011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但比論文本身更震撼的,是這篇在博士生圈子裡面流傳甚廣的後記,我願意推薦給與更多的讀者分享。——許紀霖
《一個放牛娃的博士論文後記》
文/肖清和
一、小傳
早就想好,要在論文後記時好好寫上一筆,以資紀念。可是,真的要寫後記時,卻提筆忘言,竟不知從哪裡開始。
在我上學的22年1987——2009)中,充滿瞭坎坷與風雨。7歲時,母親想讓我上一年級,因為交不起錢,隻好先上幼兒園,荒廢瞭寶貴的一年時間。12歲時,傢裡勉強讓我上到五年級。差一點因為交不起考試費用,而失去參加小升初考試。班主任老師來我傢做工作,可是,實在沒錢。結果,班主任代我交瞭錢。我考瞭全鄉第二名。然而,這個成績絲毫沒有給我帶來喜悅。相反,卻是無盡的痛苦。因為我不知道我傢從哪裡弄到學費。鄰居傢的孩子都沒有考上,相反卻因為有錢,可以買上初中。當他們興高采烈、歡聲笑語地去鎮上上學時,我隻能在傢裡幫忙幹農活。村裡有傢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傢裡人,想資助我上學。我很高興。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瞭。因為他傢裡人的反對,他也不得不放棄資助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