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武雙全並不重文輕武
文章分類:名人文摘
你也會想看的:如果你獨自一人,你就徹底屬於你自己。如果
孔子文武雙全並不重文輕武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admin
《說文解字》把儒字解釋爲柔。儒者向來被人看作仁厚君子,能文不能武。那麼史書上的孔子是否既有文韜又有武略呢?在《論語》中,孔子對窮兵黷武,動輒興兵討伐深惡痛絕,因此與諸侯絕口不談軍旅之事,這就給後人留下了能文不能武的形象。其實,孔子並非重文輕武。
《史記》、《左傳》都記載了齊魯“夾谷之會”。魯定公十年,魯國和齊國講和,並確定在夏季會於夾谷,孔子將陪同魯君前往。齊大夫對景公說:“孔丘這個人雖然懂得禮法,但不夠勇武,如果讓我們萊地的士兵用武力劫持魯侯,就一定能夠控制魯國。”齊景公同意。而在魯國,孔子對魯定公建議:“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魯定公採納了孔子的建議,做好了以武力應對不測的準備。在夾谷之會上,果然不出所料。孔子一看事情不妙,便立即帶着定公退下,並對隨行的士兵下達命令:“士兵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操兵器,上!”在雙方劍拔弩張、武力對峙之時,孔子慷慨陳詞,申明大義:“兩君相會,本來是要建立友好關係,而今卻動用武力,背棄禮法,君王肯定不能這樣做。”齊景公聽了這番話,自知理虧,連忙下令來兵撤下。兩國準備盟誓,齊國霸氣十足,又在盟書上增加這樣的內容:“如果齊國軍隊出國征討而魯國不派出三百輛戰車隨同出征,必受懲罰。”孔子針鋒相對,提出“如果齊國不把汶陽的土地歸還魯國,也要受到懲罰。”最終齊國也沒有佔到便宜。不久齊國歸還了所佔土地。孔子以大智大勇和文事武備的策略,捍衛了魯國的尊嚴。這場驚心動魄的軍事衝突,如果入戲,將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