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少爲人知的四段停辦經歷
文章分類:名人文摘
你也會想看的:漢與羅馬間的四大謎案:兩國曾經有過戰爭嗎?
北大少爲人知的四段停辦經歷
來源:《道器之辨》 作者:陳遠
關於北大的歷史,最有想象力的一個說法是把北大上溯漢代的太學傳統,胡適和馮友蘭都曾提出過這一觀點,季羨林先生在這一問題雖然表示“吾從衆”,可是還是認爲從太學算起的說法“既合情,又合理”。北大歷史難講,難就難在一開始就講不清。
不過,北大校方從來不擔心自己在世界大學之林中年紀太小,不但不承認太學傳統,就連有直接淵源的同文館也都排除在外。之所以選定戊戌年“大學堂”的創立作爲自己歷史的開端,其中暗含了北大的自我定位:與其成爲歷代太學的正宗傳人,不如扮演引進西學的開路先鋒(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
從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到今日的北京大學,整整110週年。這樣一個時間,一個家族可以繁衍四代,一個學校,同樣有自己的繁衍發展:如果按照時期劃分的話,抗戰之前處於沙灘紅樓的老北大是個白鬍子的老爺爺,屬於第一代,資歷深,威望高;抗戰期間的南遷昆明的西南聯大和抗戰之後復員一直到1952年的北大同屬於第二代,西南聯大是不幸而夭折的天才,復員之後一直在紅樓延續到1952年的北大則是小弟弟,或許是沒有經歷太多歷史的“風雨”,小弟弟最終也沒有見到多少歷史的“彩虹”;1952年,北大從沙灘紅樓西移到西郊燕園,從此北大告別了令人神往的馬神廟,一直到了今天。這一段,按輩份排,算是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