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對宰相官銜不同的稱呼
文章分類:名人文摘
你也會想看的:感人的愛情語錄:我願意付出所有一切隻因我愛你!
中國歷史上對宰相官銜不同的稱呼
來源:中國歷史 作者:名人
所謂“宰相”就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場,能夠做到宰相的地位,真是位極人臣,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銜是非常榮耀的,更是所有做官者都夢寐以求的。說到這裏,那麼中國歷朝歷代對宰相這種官銜到底又有怎麼樣的稱呼呢?筆者爲大家逐一介紹:
據史料記載: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爲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爲上,稱爲“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爲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爲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臺長官的手中。漢成帝時,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爲理由,建議立三公制。於是成帝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爲三公,這是旨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爲三,三公實際上是三個宰輔。漢哀帝改丞相爲大司徒。東漢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爲司徒、司空,改大司馬爲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爲最尊。東漢初爲了加強君主權力,權歸君主,協以內廷尚書,三公僅爲備員。以後,大權又轉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漢成爲一種空銜。三公制一直實行到東漢末。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