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起義的歷史故事
文章分類:歷史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心痛無奈的句子,愛到心痛的句子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張獻忠等部農民軍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從遊擊流動作戰到運動流動作戰,終於推翻明朝的戰爭。
起義起因
明末政治腐敗,農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崇禎元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全陝響應。從崇禎元年至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譁變,亦加入義軍,併成爲骨幹。此時義軍作戰,自發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採用“剿撫兼施、以撫爲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爲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陝西,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義軍。各部義軍先後東進,四年至六年,活動中心移至山西。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爲戰發展爲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白成、羅汝纔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明萬曆古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於陝西省定邊縣郝灘鄉劉渠村古稱柳樹澗堡),張獻忠少時曾讀過書,成人後參軍,供役爲捕快、邊兵。因犯法當斬,主將陳洪範觀其狀貌,爲之求情於總兵官王威,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便流落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