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海戰的歷史故事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以趙昺爲首的南宋小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爲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爲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坐鎮指揮。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燥,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爲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裏餘,並以奏樂爲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爲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爲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龍舟在軍隊中間,既豪華又龐大,四十四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先將自己的老婆兒子趕下海,接着便對趙昺申明大義,趙昺被嚇得哭作一團。接着陸秀夫便揹着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這一天是公曆3月19日。《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爲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兒子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