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神話故事大全:清明節的來歷
文章分類:歷史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
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爲農曆三月上旬, 陽曆四月五日之後, 是一個屬於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從中國曆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標誌。二十四節氣是農曆中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計算法。 二十四節氣分別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與古代的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清明時節,天氣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耕種的好時節。《歲時百問》中便寫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也沒有掃墓的習慣,後來才逐漸成爲一個傳統節日。 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屬於農耕節,沒有掃墓的習慣。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