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漢”到“第三帝國”總理
文章分類:歷史故事
你也會想看的:搞笑順口溜大全
1889年在德奧邊境奧地利一側的布勞瑙鎮,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了,他的父親曾是鞋匠和海關職員。中學時的希特勒喜歡畫畫,他幻想當一名畫家。由於各科成績太差,他沒畢業就退學了。
18歲時,他到維也納報考美術學院,但因成績不理想未被錄取。父母雙亡後,希特勒過着貧困潦倒的流浪生活。他幹着各種各樣的雜活,繪製拙劣的風景畫片來維持生計。
1913年春,希特勒來到了德國慕尼黑。一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喜歡政治的希特勒欣喜若狂。爲了發跡,他志願參加了巴伐利亞步兵團,在西線呆了四年,1917年由傳令兵升爲下士班長。戰後,他成爲慕尼黑陸軍政治部的一名偵探。
1929年9月的一天,希特勒奉命調查一個自稱“德國工人黨”的集會。在這次只有25人的集會上,希特勒發表了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民族主義的德國的主張。他尖銳的發言引起衆人的重視。
第二天,希特勒收到一張明信片,通知他被接受參加“德國工人黨”,邀請他出席會議。好奇心驅使希特勒去參加了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希特勒成了“德國工人黨”的黨員,並很快成爲這個黨委員會的第七名委員。中學時代的希特勒就閱讀了不少德國歷史書籍,他幻想過組織一個以工人羣衆爲基礎的,不像社會民主黨,卻保持強烈民族主義的政黨。“德國工人黨”的政見和希特勒不謀而合。在這個不足百人的小團體裏,希特勒以他的組織能力和富於煽動的演說,很快操縱了黨的領導權,並積極擴大黨的隊伍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