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的作文
篇一:三國之忠義
三國之忠義
三國,浩浩蕩蕩的戰場,栩栩如生的人物,將領各為其主,馳騁沙場。東漢之亂,亂從民生,生生不絕,黃巾蕩起,梟雄並起,好一幅波瀾壯闊的史詩巨編。其中不乏忠義之輩,但也與之相襯的奸詐小人之流。
說到忠義,不得談到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劉備,漢之宗室後裔,頂著至上的榮耀,眼下群雄揭竿而起,為瞭維護漢之統一,遂帶著結義的二弟、三弟加入各地反黃巾的諸侯隊伍中。劉備之忠,一是對其宗族子弟的忠義。劉表幾易荊州,劉備始終婉言拒絕;劉璋懦弱無能,成都唾手可及,不幸犧牲鳳雛龐統,也不願用奸計取得。二是對其結義兄弟的忠義。二弟關羽兵敗麥城,慘遭吳國的殺害,劉備再也按捺不住,昔日桃園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字字血映在自己的腦海裡。忠義的道理,已勝過瞭當時的戰局,不顧諸葛亮、趙雲等地苦言相勸,依然兵發荊州,欲滅吳國為兄弟祭墓。
關羽,生時加封,死後封神,人間遍地建關帝廟,成為人神極至,這與他的“忠義”是分不開的。關羽在兄長兵敗投袁紹的時候,為瞭保存兄長的老小,毅然留瞭下來,成瞭曹操的俘虜。雖然關羽選擇瞭留下,但“身在曹營,心在漢”。面對曹孟德的高官厚祿,不為說動,最終上演瞭“千裡周單騎”感人的忠義一幕。華容道一役, “忠義”的矛盾在他身上尖銳地對立起來:為“義”他華容道義釋曹操,放虎歸山;為“忠”,他卻背叛國主,沒有將曹操斬盡殺絕,斬草除根。“忠”與“義”在這時註定不能兩全,但在關羽身上卻能和諧統一。因為他無時無刻不以“義”為準則,不偏倚,不疏漏,他的“忠義”是融化在血液之中、骨髓之中,不是高掛在廳堂之上、唇舌之上,他無愧於真正的“義士”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