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作文課
篇一:聽王君講作文
聽王君講作文有感
——用心付出 用愛澆灌 作文才能重現輝煌
北冶一中語文教研組
參加工作十幾年瞭,語文是自己的老本行。但時間越長,越不知道語文課該怎麼教,作文課該怎麼上。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一篇文章定終身,放到現在固然行不通。但也說明作文的重要性。可是今天,作文的現狀令人堪憂。正如王君老師所說,當經濟大潮沖破理性和良知的堤壩,當寫作被急功近利的浮華逼得幾無退路的時候,我們是必須要思考瞭,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寫作?最不能拯救寫作的是“行政性命令”: 為考試而寫作,為作業而寫作,為升學而寫作。就是這些“命令”,一步步讓寫作變異墮落,讓寫作淪為瞭工具和奴隸。
面對這種狀況,王君老師給我們開創瞭一條新路,那就是用心付出,用愛澆灌,交給方法,陶冶情懷,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的價值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教好語文課,培養學生的作文水平,不妨跟著王君老師學一學。
先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找素材,累積知識
學生要寫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作文言之無物,沒有時代感,沒有生活氣息,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離開瞭寫作的活水源頭——生活。曾有人說:“語文一旦與生活相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生活,做生活的主人。長期讓學生坐在教室裡寫作限制瞭學生的視野,給學生的心靈加上瞭沉重的枷鎖,使他們覺得周圍的生活很平常,沒有新意,所以寫出來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學生則為瞭完成任務,東搬西湊,寫出來的文章沒有真實性。我讓學生寫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一部分學生寫到瞭在大海邊玩耍的情景,還寫瞭跟著姥爺在沙灘上撿貝殼的現象。其實,在我們這兒農村生活的孩子,根本沒有見過大海,更不要說自己在沙灘上撿貝殼瞭。為瞭改變這種現狀,我認為在寫作前應讓學生實地去觀察一下生活,讓他們去瞭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們的心也隨著新鮮的事物“活”起來。隻要學生有一種想寫的欲望,就能從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寫出來的內容自然也是“活”的。




